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

运动是副“健康药“,就看你能不能用好它

2018-03-15 00:00:00生命时报
栏目关注:

  美国著名运动生理学家贝利曾风趣地说:“如果有谁能把运动装进胶囊,我相信它一定是世界上卖得最好的药。”的确,我们都知道运动对身心健康有诸多好处,但又常常因各种理由“懒得运动”,或者认为运动只是健康的“选修课”而没能足够重视。

 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在2002年世界卫生日的报告中指出,运动不足或久坐是全世界引起死亡、疾病和残疾的前十项原因之一,全球每年约有190多万人的死亡是由于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。目前,国际权威机构研究显示,运动至少是冠心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和肥胖症等25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,甚至是有效治疗手段。比如,运动可使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减少35%,使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减少50%,使直肠癌、乳腺癌等减少20%~40%,骨质疏松减少83%。

  目前,缺乏运动绝对是大多数人的常态。国外普遍观点是,科学适量的运动是指每周从事中等强度和持续30分钟以上的运动至少5次以上,或大强度和持续20分钟以上的运动至少3次以上,且持续6个月以上。相反,把每周大强度累计活动时间不足20分钟,或中等强度累计不足30分钟确定为“没有运动”,把活动水平低于科学适量运动而大于没有运动之间的状态称为“缺乏运动”。按照以上标准,美国目前约有45%~60%的成人运动不够;加拿大有63%的成人缺乏运动;我国至今尚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国民体力活动状况调查的权威资料。

  那么,怎样才是科学、有效的运动呢?首先,需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需要,选择适合的项目,制定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。以老年人为例,可先选择负担体重少的游泳、骑车等项目,也可选择户外散步、健步走等兼具健身健心的绿色运动。

  中年人则可适当选择运动强度稍大的有氧运动等。其次,运动健身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养成良好运动健身习惯。根据健康行为科学的研究,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缺乏运动的行为,或是坚持运动行为,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个规划。

  一是制订学习计划,通过不断学习,更多地掌握和了解运动健身知识。

  二是客观地了解和评估影响自己参加运动的因素,然后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。例如,知道自己不喜欢一个人运动,就可以多约几个朋友或家人一起运动,以寻求心理支持;知道运动场地设施距离自己比较远,交通不方便,或者花费较大,就可以主动选择那些根本不需要专门活动场地,也不需要任何花费的快步走、慢跑和郊游等。

  三是为自己制订一个科学合理运动健身计划,不断检查和评估运动锻炼的效果,甚至可以自我奖励,以增强自己的运动自信心。

  健康是人生的宝贵财富,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,你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运动,拒绝健康生活方式!▲
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
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  

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,中国互联网百强,于2000年3月9日开通,中国历史悠久、规模最大、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。多年来,在健康资讯、名医问答、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,引领在线健康信息,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。

特别策划
举报/反馈
链接地址:*
举报内容问题:*请选择举报类型
原创文章链接:
其他理由:
更多问题及建议:
联系方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