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

形意之辩话太极(下)

2009-03-28 09:03:0039健康网社区
栏目关注:
核心提示:  中:凡圆球皆有中心。日月星辰,乃至果实皆有核心,核心即中心。中之为用大矣。所有圆球之运动皆有向心力与离心力,两者之相反相成为张力。

  中:凡圆球皆有中心。日月星辰,乃至果实皆有核心,核心即中心。中之为用大矣。所有圆球之运动皆有向心力与离心力,两者之相反相成为张力。太极拳即以圆取象,因此最重用中,可以说,不能用中即不为圆。老子《道德经》谓:“多言(动)数穷,不如守中”,守中者即全体大用,中为太极本。心意安和中正,不进不退,不攻不守,不贪不欠,浑然忘机,无胜负争强之心,是谓得中。得中而天地静,四方安,五脏百体安和通泰,是为无极态。太极本无极,静则无极,动则有极,静动之机即太极。守中者,太极返无极也。中者,如不动,守中者,周身一家。“神宜内敛”便是守中;“内固精神,外示安逸”便是守中。道以中为体,以和为用,中和为大道。人体之中为何物?众说纷纭。太极拳要求“立身中正”、“八面支撑”、“中正安舒”,此乃身法之“中”。而若究其实,其“中”即身体的完整性,圆满无缺,周流无碍,“中”在圆中矣。若言有中,各天体星球皆有中心,因此向心力之作用,作圆弧线之运动。因各星球皆有自我轨道,各以中心自运,故互不相犯,往来循环,而成天体运行。可见中心之整合与牵制作用而成常道。故不失中则形全气满神足,不偏不倚,不盈不亏。在外为圆,在内为中,时时不离中土,即不丢不顶。所以外形之圆满即不失中,中在空间之中,又不一定在空间之中。许禹生《太极拳势图解》中说:“太极拳者,形而上之学也。”

  因此,练太极拳而不明理,必不能得太极精髓,此其与他拳不同者。太极劲即中定之为用。“超以象外,得其环中”,中即定之意,时时处处寓中定之意,即谓得中。气定神凝便是中定功夫。吴孟侠、吴兆峰《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》之“全体大用诀”原文即有“全体大用意为主,体松气固神要凝”之句。凡能守中用中者,则得中和之气,而能与太虚同体。

  经梧先师授徒,非常重视品德教育,他本人之品德亦为武林所识者有口皆碑,正是守中用中之典范。其拳术之出神入化要在于品德之中正无亏。不解此理,仅事争勇斗狠,纵铁鞋磨穿终不能至我师之上乘武功,不修道之故也。丹书云:“中者,虚空之性体也。”可知,有形之“中”或为脐、为丹田、为命门,而无形之“中”则为虚无之灵性。守中之意须若有若无、若即若离、若存若亡,否则即落执着,着相则妄。孙禄堂《拳意述真》记述刘奇兰语曰:“道艺之用者,心中空空洞洞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而时出之”,即此意。孙禄堂以诚中、虚中、空中之妙理以说形意、八卦、太极虚无合一之道,习太极者当三复斯言。拳经所谓:“拳无拳,意无意,无意之中是真意”,故守而不守,不中而中,乃为得之。当与人接手之时,有意无意方为得。形意拳老师俞敏说:“拳打下意识”,李经梧先师说:“接手时一想就晚了”,皆指此意。打拳不散乱、不间断、不歪斜、不凹凸、不丢顶、不零碎、不出尖、不呆滞,即为圆浑,中已在焉。

  连:绵韧也,贯通也,续继也。万物以生生而不已。试看天体运行其有瞬间停顿否?地球自转其有片刻停息否?故连者,一贯而至永恒也。太极法则于此,故又以名“长拳”。此长拳非肢体姿势之大小,实指拳势之连绵不断。势乃内气之吐纳,如环无端以外显,故拳打气势,内练气脉;式乃拳脚之变化,显为招着之法术也,两者需明辨。宇宙古往今来,循环无端,无首无尾,相续不断,此即存在之大道。故太极之为拳,依天道运行之理,行云流水,滔滔不绝,从虚无(无极式)起,至虚无(无极式)终,总有“一”在。经梧师授拳,十分重视起势与收势,习拳时之起与练至完成时之止,仅为小收束,故拳打不知,拳打十二时,无时不在太极态。经梧师83岁做前列腺手术后,腿脚不便,多坐于椅上休息,然总在用意练拳。晚年坐椅上与人接手说手依然沾、连、粘、随、接、化、打、发,丝毫不差,雄风不减,全在其意“连”而未停歇。故“连”之一字,非仅谓拳式之不断也。又我初习太极,师谓劲短、断,要劲长、连。今思之,劲之长、连,即意、气之长、连也。历来练家有练拳、养拳之分。经梧师亦告诫:要练养相兼。因之体会:练习时之连与不练习时之连当融为一体,于是片刻无不在拳功中。近年,我诸多同门师兄时有指点,中有强调:十年练拳,十年养拳者,受益匪浅。

  柔:非软也,如棉裹铁也。《太极拳秘宗》谓:“绝不可失其绵软”。武禹襄《太极拳解》谓:“极柔软,然后能极坚刚;能沾依,然后能灵活。”以柔克刚为天地之理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盛誉水之柔中含刚,攻坚克强,且说万物以柔弱生以刚强死之道理,乃天地至道。而某些人解太极拳攻讦“柔软说”,说什么“一柔到底”如何如何,实在浅薄。傅钟文以水中芦苇的摇摆之柔来喻太极拳理,是知者之言。经梧师曾以鞭子之劲喻拳,亦极形象。徐致一在《太极拳》书中从技击和生理两方面阐述太极拳的“柔”与“以柔济刚”的优点,很有说服力。万物之刚者,往往易折断,再坚硬的刚物,一旦遇到比之力量更强大的都会被摧折,故太极拳家取此义入拳,柔胜刚之理几乎为中国先哲的慧见独知。

  亦正因此,中华武功才能独秀于世界武坛,如无此种文化内涵哲理意蕴为支撑,中华武功特别是太极拳还不是也沦为一种人体力量搏击术了吗?不柔不化不是太极拳。人体从精神到肌体若持续绷紧,紧张超过负荷,人很快就会完蛋。泰拳之刚猛举世公认,泰拳师之躯体亦刚硬无匹,然而泰拳师之平均寿命仅为四十岁还不到,说明斯术是戗生之术而非延年之法。或谓养生则太极拳为优,技击主柔则未必为优。此说亦似是而非。太极功夫之以柔化搏人,历代皆有高手,岂能以自己之浅解枉诬古人,误导太极修为?

  盈天地间最巨伟之力量莫过于大气压,大气压力无形可见,然而它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视的学科之一。茫茫宇宙,大小天体得以生存运动,皆气之作用。古贤悟此理而演创太极之拳,象天法地,包阴孕阳,将虚无一气之道理引入拳法之修炼,是人道武事之合于天道自然之一大发明创见。现代医学证明,人体肌肉组织若长期处于紧张坚硬状态,则细胞迅速坏死,具体表现在一些现代疾病,如肩周炎、颈椎病腰肌劳损等。太极拳之所以有祛病健身、养生延年的功效,根本原因即在于主张“道法自然”—以柔软为刚强。太极拳的松柔状态正是我们人体“归根复命”的不二法门,在松柔状态中细胞和神经丛才可以再生和保持鲜活灵敏,使汗腺毛孔和肌肉在长时间的拳势运动中处于开合松柔状态中,于是,人身小宇宙才能空松而元气充满,与天地太虚同体,从而永葆生命的鲜活灵动。

(实习编辑:张星)

今日热点:
  不了解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,或自身存在某些错误观念,或照搬他人的锻炼方法,往往会走入误区,以致动摇了继续锻炼的信心……[进入健身频道]
 
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
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  

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,中国互联网百强,于2000年3月9日开通,中国历史悠久、规模最大、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。多年来,在健康资讯、名医问答、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,引领在线健康信息,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。

健康资讯推荐
特别策划
热门问答更多
推荐医院更多
举报/反馈
链接地址:*
举报内容问题:*请选择举报类型
原创文章链接:
其他理由:
更多问题及建议:
联系方式: